深中通道通车刚满一年,日均 10 万辆的车流直接把 “珠江口交通饥渴” 写在了脸上 —— 早高峰从深圳前海往珠海高新区走,绕路加上堵车,司机师傅们往往得耗上一个半小时,不少人都在盼着能多条直达通道。这不,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里的深珠通道成了焦点,这条连接深圳前海与珠海高新区的首条公铁两用跨海通道,最终把路线定在了淇澳岛,没选内伶仃岛这些备选方案。别以为这是随便拍板,背后藏着地理、成本、生态、发展好几本精细账,每一笔都算到了老百姓和城市发展的心坎上。
老话说 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淇澳岛的位置简直是为深珠通道量身定做的。去年国庆我陪朋友从深圳去珠海谈生意,他开着车还跟我吐槽:“要是有条直路多好,绕来绕去太费油。” 现在再看淇澳岛的位置,东距深圳前海约 35 公里,西到珠海高新区才 12 公里,整条通道算下来也就 47 公里。
要是当初选了内伶仃岛,不仅得多走 12 公里,按跨海段每公里 12.5 亿元的造价算,光这就得平白多花 150 亿 —— 这钱要是省下来,能多建好几个互通立交,还能给沿途加不少便民设施。更别说内伶仃岛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1200 多只猕猴在那儿安家,还有候鸟迁徙的路线,真要往那儿修,生态评估就得耗上好几年,哪有淇澳岛这么 “省心又省钱”?
可偏偏有人嘴硬:“不就是条路吗?选内伶仃岛离深圳近,修起来说不定更快!” 这话听着就没动脑子!先不说内伶仃岛的猕猴和候鸟,单说生态账就扛不住 —— 真要穿保护区,光是生态补偿和专项评估就得多花 20 到 30 亿,审批流程能拖到让人没耐心,等通道修好,说不定当初盼着通车的人都换了新车!
再说 “近” 那点儿距离,抵不过绕路多花的油钱和时间?这不是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吗?反观有网友说 “选淇澳岛是把账算透了,既不亏生态也不亏民生”,这话才说到点子上!你想啊,规划时特意避开了淇澳岛红树林核心区,没跟生态硬刚;省下来的 150 亿能优化更多细节;以后前海到珠海高新区通勤缩到 30 分钟,不管是上班还是做生意都方便。这种不偏科的选择,才是真的为大湾区老百姓着想,能不让人认可吗?
去年年底我去淇澳岛附近采风,正好碰见几位工程师拿着测量仪在海边忙活,裤脚管沾着泥沙,鞋子上还带着海腥味。其中一位师傅指着海面跟我说:“你看这儿水深多合适,平均才 10 米,码头那块儿更浅,才 2.5 米,架桥梁省劲儿多了!要是去内伶仃岛那边,水深得翻三倍,还得挖深隧道,施工难度不是一个量级。”
后来我才知道,他们设计的 “西桥东隧” 多聪明 —— 东边浅水区架桥,西边深水区挖隧道,既满足了 76.5 米的通航要求,还不用额外建人工岛,又省了一笔钱。有次路过珠海高新区,看见园区里的生物医药企业货车进进出出,司机王师傅跟我唠:“现在拉样品去深圳得绕广澳高速,要是深珠通道通了,这趟活能省一个小时,油钱都能省小一百!” 你看,这规划不是纸上谈兵,是真能帮到实实在在干活的人,是能让企业少跑腿、多办事的实在事。
深珠通道选淇澳岛,哪儿是选一条路简单?这背后藏着大湾区发展的 “聪明劲儿”—— 现在不少地方搞建设,要么只算经济账不管生态,把绿水青山给折腾了;要么光顾着环保忘了效率,项目拖到 “凉透”;要么盲目贪大,花了冤枉钱还不实用。
可深珠通道这笔账算得明白:生态要护,不能让红树林和猕猴无家可归;成本要省,每一分钱都得用在刀刃上;发展要带,让深圳的研发和珠海的制造能拧成一股绳。这哪是一条通道的选择?是一种发展思路的转变 —— 真正的城市建设,从来不是顾此失彼,而是把地理优势、技术实力、生态保护、民生需求拧成一股绳,这样才能让大湾区真正 “活” 起来,让两边的人都能享到实惠。
前几天跟珠海一位开电子厂的朋友聊天,他说已经在深圳前海看了研发办公室,就等深珠通道通了,这样研发团队来往不用再折腾,技术转化能快不少。其实身边肯定不少人盼着这条通道,可能是家在珠海、工作在深圳的上班族,想多睡半小时;也可能是做小生意的,盼着物流能再快点儿。
还有的可能是看着家乡发展,打心底里高兴。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?要是你有机会给这条通道提个建议,你最关心啥?是通车时间,还是沿途的服务区,或是能不能多设几个公交站点?来评论区聊聊,一起等着这条 “黄金通道” 开通,看着大湾区越变越好!
股票短线配资,闻道配资,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