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暑假孩子交了新朋友,本来是好事,但我一看,这个新朋友爱说脏话,一不开心就吐口水,感觉‘家教’特别差,不知道要不要干涉他们来往?万一孩子被带坏怎么办?"
这是最近,朋友找我求助的一件事儿,我没着急回答,而是反问道:
"假如你年轻时候谈了一个很喜欢的男朋友,但你爸妈觉得他对长辈没礼貌,满口脏话,吃饭还没吃相,不让你继续谈了,你会怎么样?"
我都没说完,朋友就插嘴说,"这是我谈恋爱,又不是我爸妈,而且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片段而已。"
她脱口而出后,愣了几秒,然后我们两个人相视一笑,都乐了。
道理都懂,但看着自己最在乎的人,就是在往"火坑"里跳,咱能坐视不理吗?
01
换个思路
小 D 是个特别慢热谨慎的孩子,交到朋友不容易。
她在幼儿园的时候,就爱跟一位大人眼里所谓的"坏孩子"一起玩,当那个孩子的跟屁虫,我那时候也是忍不住,经常有"把她和那个小孩子隔绝,坚决不能一起玩的"冲动。
哈哈,你们看看,这天下父母心。
正好当时我那时在读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,大概意思是说:
可以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一滴墨汁,小时候我们承载的水有限,那滴墨汁的影响就显得特别大。
长大后,咱们不用刻意去除那滴墨汁,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自己承载的水多一点再多一点,那么,同样一滴墨汁对我们的影响就稀释了,甚至可以忽略不计。
虽然讲的是原生家庭,但突然就给了我解决小 D "交坏朋友"这件棘手问题的思路,社交影响也是那滴墨汁啊!
咱们去除不了那一滴"墨汁",但可以做得是,让孩子承载的水更多,让墨汁的影响忽略不计。
这是我此后养娃中常用的解题思路,并不是非要去消除"负面",也可以去增强"正面",让"好的"更多,自然"坏的"就被压制了。
我们执着于某件事的时候,都难免一时卡住,卯着一股劲儿。
理清思路了,我那时也就慢慢放下了这股儿劲儿,从对小 D 的"严防死守",转成刻意给小 D 找更多的社交圈子,多带她出去玩,有意识帮助她认识更多有趣的人。
这个过程也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洞察,孩子的社交其实还没定型,这一段时间和某个娃好得死去活来,也许过个两周,马上又有了"新目标",就不一起玩了。
而如果我们特别"大惊小怪",娃反而容易形成逆反心理,和父母对抗,变得"非要"和这个娃玩不可了。
另外呢,当我花更多心思陪伴,扩展孩子的朋友圈后,其实也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。我是确定地可以发现,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。
这再次让我当时焦虑的心情得到了巨大的缓解。心态调试好了,才能稳住。稳住了,自然就有"解法"。
然后针对小 D 喜欢的那个"坏朋友",我才具体做了下面三步。
02
聆听喜欢的理由
自己调试好了,焦点转移了,自然就没有那么排斥那个"坏孩子"了,而这一步恰恰也是接下来所有方法的基础。
花时间去了解一下孩子的这位好朋友,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,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,那么不如多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。
小 D 那个好朋友,我们大人看来,总在玩耍过程中出现吐口水、打人、踢人的情况。
但小 D 的回答却是,"她很好玩,其他孩子只会玩搭积木、橡皮泥,她总能想出很多新的点子(虽然在我们大人眼里,大多都是馊主意)。"
讲真,这又一次让我学习了"看到"孩子,我们虽然做不到感同身受,但真的要尝试先去理解,而不是先去干预。
而当小 D 说出"好玩"的时候,我更加坚定了,自己要做的不是去制止她,不和这个孩子玩,而是要带着小 D 去体验其他更丰富的"好玩"。
这个过程,我是把小 D 拉到了自己身边,而不是推她出去。她会发现,妈妈也想了解她喜欢的,自然会和我说得更多,我也更能"一切都在掌握中"。
孩子愿意和我们说,我们说的,孩子才更能听得进。
03
侧面教育
陪伴多了,聊得多了,那么自然可以"夹带私货",在日常生活中,多和孩子聊聊不好的行为、无法忍受的缺点。
咱们也要有这个底气,用心带大的娃,孩子自己也是有是非观的。
但这里要注意,是聊事情而不是聊人。这样,就把对这个人的"喜欢"和对这件事的"不对"剥离开来了,能够让孩子退一步、更加理智地分析问题。
孩子和我们一样,都会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变得盲目。而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,不是针对孩子的朋友,而是要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。
不要以为我们不让孩子接触"坏朋友"就能保护孩子了,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。
规则这件事不是遇到问题了,我们觉得不对了,就开始当场教育,没人喜欢在玩的兴头上被喋喋不休的。
好的教育不是"突如其来"的,而更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浸润。
推荐一个,我家很小就开始玩的游戏,"好的选择 - 坏的选择"。
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?
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?
下雨天出门打伞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?
遇到大堂里的邻居打招呼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?
当然,也不要幻想孩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正确的,有时小 D 就会故意说反,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但这个游戏的好处是,让孩子开始建立了一个意识,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,选择可以不同,但心中要有好坏之分。
这种意识就能影响到他们的交友,我们可以仍然爱我们的朋友,但是朋友的某些行为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。
04
制止行为
交朋友不能粗暴制止,但有些坏言行,孩子特别爱跟着学啊!刚一起玩了几天,已经学了坏行为,那怎么办呢?
我处理的原则仍然是,区分"人"和"事",就事论事处理,而不是归咎到"结交朋友"。
我不会教育的时候说," XX 是坏孩子,你不要去学他"。我不会把管教自己孩子变成了变相批评其他孩子,这么做,有害无益。
首先,如果我们上来抛出"坏孩子"的帽子,孩子肯定会问:"那他为什么可以这么做,我就不行";或者孩子甚至会直接说,"我也要像他一样做坏孩子"。
其次,也是在破坏我们自己建立的规则底线。
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的是,我们有一个"自己的"行为底线,并不是因为"他是坏孩子,所以他说脏话,我们不能说",而是因为说脏话这件事违反了我们自己的处事底线。
具体怎么做,来看个实际案例吧。
几个孩子在一起玩,小 D 的朋友打人了,小 D 也有点跃跃欲试,浅浅尝试了一下。
我当时就对小 D 说,在我们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。
这时候,大概率孩子会一意孤行的,那我处理的方法,和每次小 D 不遵守规则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——重申规则,告知后果,做不到就是"自食其果":
"如果你仍然打人,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前回家了,打人是不被允许的。"
把孩子出现的问题,和孩子在什么环境,结交什么朋友隔离出来,只针对自己孩子来处理问题。
毕竟,孩子未来一定会遇到很多影响他的"坏因素",如果我们一味外归因,那么我们总会抱怨环境和他人。
而从第一次和每一次,我都内归因,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孩子的思维模式。
遇到问题,他首先考虑的是,我的为人准则,而不是,别人有没有这么做。
这才是真正的"社交免疫力"。
成年的社会就是个大染缸,但自己变成什么颜色,其实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,不能只是甩锅给环境。
父母的职责不是给孩子一个虚假的完美环境,而是带着孩子去接触真实但不一定完美的环境。
会"感染",会"跌倒",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孩子社交免疫力产生的过程。
我写了 3000 多篇的文章
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
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
话题索引
早教兴趣班
亲子沟通相处
亲子阅读
性格培养
管教引导
睡眠刷牙
社交能力
家庭教育选择
好好吃饭
内驱力培养
书单推荐
幼小衔接
婚姻关系
美容健身
资源总结
股票短线配资,闻道配资,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