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)8月18日清晨,天光尚未完全铺展,北京市顺义区李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灯已率先在晨雾中亮起。诊室里,卫生服务站站长兼主治医师胡海舰早已换上白大褂,正仔细整理着诊疗用品,静静等候新一天的接诊时刻。
“我每天都提前到岗,已经坚持二十多年了。”胡海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,他整理好档案、核对好药品,都是为了让早到的患者少等一分钟,让突发情况多一分应对时间。这份“早到”的坚持,背后是对3000多份慢性病档案的牵挂。
“张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”“刘叔的血糖该复查了”……这些名字在他心里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需要用心守护的家人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,胡海舰坚持定期上门送医送药;面对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,他常常牺牲休息时间,提供上门诊疗服务,耐心倾听缓解他们的焦虑。
胡海舰正在馨港庄园社区进行应急救援知识科普。受访者供图
诊室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,“医德高尚”四个字格外醒目。胡海舰表示,这是一位80多岁的肺炎老人患者家属送来的,老人经他两个多月的精心调治后能够重新下地行走,是对他医术与医德的最高认可。
2021年,胡海舰加入了北京中华志愿者协会直属队,成为首都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。“救死扶伤不是岗位赋予的特权,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。”他始终坚守这份初心,把工作之余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社会医疗救助。
“别怕学不会,这是能救命的本事。”讲台前的胡海舰笑着鼓励大家,额角的汗珠映着灯光,也映着他对生命的敬畏。他一遍遍示范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、海姆立克急救的发力角度,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讲解“黄金4分钟”的重要性,把守护生命的“金钥匙”交到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手中。
曾经有位老人走失,他第一时间参与寻找。凭借对辖区地形的熟悉和医疗知识储备,精准预判老人可能出现的身体状况,最终在一处街角找到了体力不支的老人,及时给予照料。这样的紧急救助,在他486小时的志愿服务里并非个例。
“职业道德连着患者的命,连着社会的暖。”这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。从诊室的听诊器到志愿服务的急救包,从乡间小路的足迹到社区活动站的身影,胡海舰用二十多年的坚守和486小时的奉献,诠释了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。
股票短线配资,闻道配资,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